对他这位“不负责任”社长的声讨。
“社长,你这动不动就玩消失,下次是不是要跑月球上去了?”林一民率先“发难”。
“就是!《浪潮》上海联合会的事刚有点眉目,你倒好,直接‘携大势而归’,压力全给我们了!”徐薇笑着附和。
许得民推了推眼镜,一本正经地总结:“综上所述,社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跑路’。”
一时间,包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声讨”。
许成军笑着全盘接受,这些玩笑背后是伙伴们的支持与期待。
他们都明白,等许成军从日本归来,身上便多了一层“国际交流”的光环,到那时,推动“浪潮上海联合会”的成立,许多现在的阻力,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最后的时光,留给了苏曼舒。
两人在复旦校园里并肩走着,冬日的萧瑟也掩不住彼此心间的暖意。
许成军从口袋里取出早已备好的一百元钱,递了过去。
“曼舒,我这一走时间不短,晓梅那边……偶尔帮我去看看她。这钱你拿着,万一她有什么需要,或者你们一起出去吃点东西,方便些。”
苏曼舒先是一愣,随即一把将他的手推了回去,没好气地白了他几眼,吴侬软语里带着娇嗔与一丝不容置疑的坚持:
“许成军,你跟我来这套?我缺你那点钱啊?”
她顿了顿,声音柔和下来,却更显坚定:“晓梅也是我妹妹,照顾她是应该的。你安心去办你的大事,家里……这边有我呢。”
看着她佯怒却关切的神情,许成军心中最后一丝牵挂也稳稳落地。
他收起钱,不再多言,只是看着她,笑了笑。有些话,已无需多说。
——
说实话,许成军能跻身此次赴日交流团,实属意外。
这年代的文学界,或者说全世界任何一个成熟的圈子,论资排辈都是铁律。
一个二十出头、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研究生,按常理连候选名单的边都摸不到。
若非日本岩波书店方面在沟通交流名单时,多次、强烈地提及并希望见到《红绸》、《希望》的作者许成军,表达了日本出版界与读者对其作品的浓厚兴趣。
再加上巴琻老先生在最终审定名单时,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地说了句:“让年轻人出去见见世面,我看很好,文艺事业总要后继有人。”。
许成军是绝对没有机会参与到这种国宝级作家云集的高规格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