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立刻向许成军伸出手,眼神中带着了然与欢迎:“成军同志,欢迎加入!你的作品现在反响很大,岩波那边可是点名要见你。年轻人,了不起啊!”
林琳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带着官面身份。
最关键的是他还有着作家、诗人的身份,是交流团此行的秘书长,全权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
林琳热情地与许成军握手,说了几句“年轻有为”的场面话,但那双带着笑意的眼睛里,一闪而过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
或许可以称之为体制内人对年轻人习惯性的、带有优越感的掂量。
许成军对这种目光太熟悉了。
前世在体制内,他见过太多。
这不是恶意,甚至某种程度上,他们非常清楚你的价值。
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老传统”:见面先压一压,掂掂你的斤两。
压住了,往后便是听话的“自己人”;压不住,若你真有本事,那就互相留点面子,维持表面的客气,但更深层的资源就别想了。
当然,总有例外,而许成军,注定要成为那个例外。
寒暄过后,林琳便引着巴琻和许成军出了站,乘坐安排好的车辆,前往下榻的宾馆——京城饭店。
车子停在巍峨的京城饭店门前,许成军抬头望去,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初的酒店,历经扩建,此刻已是京城城内最顶尖的涉外场所之一,象征着身份与规格。
前世他来京城,最多也只是作为游客在外远远望上一眼,感慨其历史与气派,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作为住客踏入其中。
路上,林琳也向巴琻和许成军大致介绍了一下已经抵达京城的代表团成员名单。
“巴老,这次咱们团,您是团长,冰欣同志是副团长。团员有公沐、邓友梅、我、艾坞、杜鹏成、敖德斯尔……”
他每念出一个名字,都像在敲响一记文坛的洪钟。
这些名字,都算得上声名赫赫,带着至少是省作协副主席级别的职务光环。
最小的50,大多数六七十,最大的冰欣今年已经79了.
许成军安静地听着。
自己在此行的位置是似乎确实特殊和“突兀”了些~
这情形,就像他前世见过的那些出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民族乐团”。
有时候,不是你流行歌手人气高、市场大就能代表国家出去,真正的人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