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精神也值得鼓励。我写《南行记》,也算是一种探索,关键是这探索要能从生活里长出来。”
他转向许成军,“成军,你这种‘未来来信’的念头,是怎么来的?总有个现实的由头吧?”
许成军正欲回答,公牧清了清嗓子,带着诗人的豪爽与一丝理论家的严谨:“我看啊,形式可以探索,但魂不能丢。《希望》里那些未来的畅想,其精神内核,与我们‘向前向前向前’的进取意志,未必不能相通。只是这‘器’与‘道’的关系,要把握好,莫要本末倒置。”
他这话看似公允,实则还是站在了维护传统的立场上。
这时,邓友梅笑着打了个圆场,他年纪相对轻,又有过波折,心态更开放些:“诸位老大哥别把年轻人吓着了。我看成军这‘信匣子’挺好,至少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心里在想什么,在盼什么。文学总不能老是板着脸孔嘛。巴老,您说是不是?”
他巧妙地把话题引向团长。
巴琻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微微颔首,目光温和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许成军身上:“探索是好的。我们当年搞新文学,也是探索。要紧的是真诚,是心里有话要说,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
他的话不多,却定下了包容的基调。
然而,杜鹏成似乎还想进一步阐明观点,他转向身旁的敖德斯尔,声音不大但足够让临近几人听见:“敖德斯尔同志,你们草原上的文学,扎根生活,写牧民的真实情感,那股子质朴雄浑的力量,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
敖德斯尔性格敦厚,只是笑了笑,用带着蒙古腔调的汉语说:“我们那里,天大地大,故事都是从马背上、从毡房里来的。年轻人的想法,像草原上的鹰,飞得高,看得远,也好。”
他谁也不得罪,保持着草原般的宽厚。
我特么民族特长生,别挨我~
就在这观念微澜荡漾之时,那个温和却极具分量的声音响起了,来自主位旁的冰欣。
“鹏程、艾坞、公木几位同志的话,都有道理,都是为我们文学事业好。”
冰欣女士微笑着,仪态雍容,她先肯定了所有人,然后话锋轻轻一转,“不过,我总记得五四那时候,我们提倡新文学,不也是打破旧框框吗?时代不一样了,文学的面貌也该丰富些。”
她的目光慈爱,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成军同志的《希望》,我看不止是形式新。它里头有我们整个民族对好日子的盼头,这种盼头,不就是最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