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北斗联合实验室,也正迎来一段极为关键的攻坚时期。
何雨柱弄回来的那颗GLONASS卫星的拆解与分析工作,经过黄河的团队与国内多家顶尖科研单位长达数月的联合攻关,开始结出硕果。
北斗联合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负责人怀星瀚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正主持一场关键的技术研讨会。他面前的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电路简图。
“同志们,老毛子这颗星上的星载原子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怀星瀚指着投影屏幕上放大的结构图,“它的小型化、稳定性和抗辐射能力,确实比我们现有的产品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它的氢原子钟简化设计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在保证精度前提下,大幅降低体积和功耗的可能性。”
一位负责原子钟研发的中年研究员接着汇报:“怀总,我们联合中科院电子所、航天504所,已经基本吃透了它的设计精髓。难点主要在于工艺。它采用的某些特殊镀膜技术和真空封装工艺,我们的产线暂时还无法完全复制,成品率很低。”
“工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怀星瀚沉声道,“我们不能等。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攻关工艺,争取早日实现完全国产化;二是基于我们理解的设计原理,结合国内现有的、最成熟的工艺进行再设计和优化,先拿出性能达标、可靠性有保障的工程样机!北斗一号组网,等不起!”
会议室里众人纷纷点头。时间不等人,必须在借鉴和自主创新之间找到最快的路径。
“信号接收和处理模块呢?”怀星瀚看向另一边。
“进展相对顺利。”负责信号处理的团队负责人回答,“对方的核心处理单元架构,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实验室设计的‘龙芯’一号原型,在吸收了其部分优点后,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三十。目前正在加紧进行抗辐射加固测试。预计下一颗北斗试验星,就可以搭载我们的初版国产化处理单元上天验证。”
怀星瀚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好!就是要拿出这股劲头。导航卫星,时钟是心脏,处理单元是大脑。这两个关键瓶颈一旦突破,我们北斗系统的自主可控,才算真正迈出了坚实一步。”
他环视众人,语气凝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把导航定位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中心那边催得很紧,下一发长三乙火箭的载荷,就是我们的新一代试验星,各项测试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数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