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例是城郊公社的赤脚医生在我们这里培训后试诊的时候弄的,可能是当时辨证时拿不准,复诊时又重新判断了。”
“拿不准就敢发药?”方言的语气沉了些。
接着方言又往下翻,看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他问道:
“这几例‘干部家属’,备注‘优先发药’是什么意思?试点的药,难道还有优先级之分?”
赵书记连忙解释:“方主任,这事儿是我们考虑不周。这几位干部家属确实也得了肝炎,当时他们说工作忙,没时间排队,我们干部同志就先给他们发了药,没多想那么多。”
方言倒是没表现的愤怒或者激动,只是问道:
“你们县城药也不够?”
“试点的药是给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人准备的,怎么搞这些?”
张院长说道:
“方大夫说的对,他们这个是流程上的问题,从现在起,我明确要求他们,所有病人一律按登记顺序、按病情轻重发药,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备注栏里再不准出现‘优先’这类字眼。”
方言点点头,他淡淡的说道:
“你们这里带了头,下面就会照着弄,不能这么搞。”
“还有辨证错误的问题,更不能忽视。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培训还不到位,后续必须加强,而且辨证结果存疑的,必须搞清楚再拿药,要不然用了药又没效果,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地整了。”
赵书记和张院长连忙点头:“方主任说得对!我们这就下去传达您的指示,整改到位!”
方言没再多说,继续埋头翻看医案。他发现县城医生的医案相对规范,而那些培训后的公社卫生站医生,记录就粗糙得多,有些甚至只写了姓名和症状,辨证结果都含糊不清。看来何阳说的“赤脚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还是往轻了说的。
翻到最后一本,方言的目光停留在一页复诊记录上,病人症状描述是“乏力、黄疸、肝区隐痛”,辨证结果是“肝郁血瘀”,用药后复诊症状明显缓解,签字的医生是李可。
字迹苍劲有力,备注栏里还写着一行小字:“嘱病人忌辛辣油腻,配合茵陈煮水饮用,每周复诊一次。”
方言看了下他的记录,不仅辨证准确,还加了辅助治疗的建议,比有些只按方子抓药的医生强多了。
“这李可的医案,倒是规范得很。”方言指着那一页,对何阳说道。
何阳点头:“李可大夫不管是坐诊还是写医案,都格外认真,他的医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